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百亿无人机保险蓝海 为何险企只能吃下十分之一

2024-04-11 来源:网络 阅读:1829

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百亿无人机保险蓝海,为何险企只能“吃下”十分之一?

人类对于天空的又一幻想正在从银幕走进现实。

42年前,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中的主角可以驾驶着飞行汽车帅气地穿梭在楼宇之间,如今,无人驾驶“飞行的士”在全球不断涌现。

然而,无人机保险市场却远不能跟上无人机市场的发展速度。

当下,无人机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小众爱好,其应用场景已拓展至农业、工业、交运等多个领域。例如,上述“空中的士”便是大型化的无人机应用于载人领域。

而无论是消费级市场还是行业级市场,其所涌现的新风险都急需保障。据业内人士介绍,无人机保险潜在市场预估达百亿级别。

然而,即便2024年正式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要求相关无人机依法投保责任保险,目前无人机市场体量也仅为十几亿。

蓝海市场“看得见却摸不着”成为当下无人机保险市场急需突破的现状。

百亿蛋糕为何只能“吃”下十分之一?

“看得见、吃不到”,这是无人机保险市场面临的无奈现状。

“无人机市场是一片蓝海,而现在只有十几亿体量,但这个市场应该是百亿级的。”平安产险深分政农业务部渠道副总监薛博严表示。

随着无人机市场快速爆发,市场涌现出新风险和新需求。例如,消费级市场,除了“炸机”、“丢失”风险需要保障之外,用户更希望能满足日常高频大额的维护需求;行业级用户希望能解决更多新风险,如网络安全等。

据介绍,目前无人机保险主要集中在消费级市场,从险种类型来看,主要为机损险和三者险。观察消费级市场,由电动马达、叶片、机翼、摄像头、传输装置、操控装置等零部件组成的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较易损坏。其中,叶片、镜头、电池是更换频次较高的零部件。

薛博严介绍,无人机在树丛中穿梭时,叶片较易撞到树枝;摄像头在未安装保护膜的情况下易被刮蹭;损耗严重的电池会带很多潜在风险需更换。

薛博严表示,消费者自行找厂家维修更换也面临较高的成本。因此,零部件更换险更契合消费者实际需求,将风险管理前置到日常的机器维护之中,进而实现供需匹配。

此外,他表示,随着无人机应用范围拓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提上日程,例如用于充电、保养的无人机机库等固定场所的搭建等,这些都要求险企创新设计相应的专属保险产品,以分散新风险。

但要想吃下另外“十分之九”的蛋糕并非易事。记者了解到,市场上有部分险企推出了相关创新产品,但价格普遍偏高,市场接受度并不强。

实际上,传统飞机保险很大部分可以覆盖当前无人机风险,但是无人机保险没有形成有效的、更大规模的保险市场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法律法规、上下游产业链等产业环境,导致价格偏高,客户购买保险意愿较低。

定责难题待解

数据的缺乏也加剧了定责难题。

无人机掉落“尸骨未寒”,保险无法认定事故原因和责任不予理赔,这是消费级无人机“发烧友”最怕遇到的情况。

定责定损难题不仅困扰着消费者,也成为无人机保险发展的核心痛点,直接影响到理赔服务质量。

记者了解到,数据不足是导致定责定损困难的原因之一。目前,保险公司较难掌握无人机飞行、故障数据。“无人机厂商并未将这些数据与和保险行业实现完全共享。”薛博严向记者表示。

其次,相关法律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据介绍,目前无人机领域缺乏类似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较为完善清晰的法律法规。因此,险企在调查关于无人机发生坠毁等一系列事故的原因时,缺乏法律上的支持和解释。

同时,部分微型小型无人机意外丢失后难以找寻,对于险企而言,物理实体的丢失也较难鉴定责任。

此外,专业人才的欠缺也对无人机保险的定责定损产生影响。“汽车保险其实是吸纳了很多汽车行业人才,在和主机厂、汽车生产厂商沟通的时候,双方在技术上基本是打通的。但在无人机领域中,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销售以及理赔等多个环节,需进一步提升和无人机主机厂之间的技术沟通。”薛博严表示。

多方合作探索共赢局面

无人机保险将走向何方?

客观来看,实际市场体量与预估体量的差距以及定责定损难题,是市场初期阶段的正常表现。

汽车保险从萌芽到成熟,背后也是保险公司多年来对于汽车行业数据、信息、人才等一系列要素的积累以及外部法律环境的逐渐健全。

作为保险的基本原则之一,大数法则要求险企积累足够多的数据,数据规模越大,更有利于保险公司定责定损。

为获取更多数据,记者了解到,险企正在通过与政府、无人机主机厂和生产厂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动产品创新。

同时,险企开始研究无人机领域的新市场、新机型,包括多类构型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

在市场方面,相比于消费级市场,险企也更为积极地挖掘行业级市场。目前消费级市场增量并不大,主要由头部厂商的合作保险公司承保市场上绝大部分保单。并且,行业探索出了许多新模式和服务方案,既能解决险企数据不足定损难题,也能帮助厂商降低损失,同时还能真正对接用户侧的实际需求,提前实现风险减量。

三方共赢的良性循环使得险企能真正吃下更大的蛋糕,破解“看得见吃不着”的现状。

例如在农业领域,目前已有部分险企和无人机厂商系统实现深入对接,通过共享所有的理赔数据,去帮厂商分析赔付情况实现减损,进而降低赔付率,从而能以更低廉的成本给B端客户提供保险服务,实现良性循环。

据介绍,无人机发展的新兴方向,险企其实也在不停地调研和摸索,甚至一些新构型在落地之前,险企会提前找到厂商去探讨研发、试飞、商业落地各阶段的保险合作。(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周妙妙深圳报道)



延伸 · 阅读